电信网络中以太网服务的RFC2544测试(转载文章)
电信网络中以太网服务的RFC2544测试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 以太网测试将涉及到网络运营中的以下几个阶段:
·设计建设
·验收测试
·业务调试和割接
·日常维护和故障诊断
本文将首先介绍以太网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讨论,为了保障以太网的服务质量,需要进行哪方面的测试,以及具体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本文的主要对象是从事以太网维护和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对那些熟悉传统设备和网络,而希望更多了解新兴以太网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 也将具有帮助和指导作用。
以太网在传输中的应用
在电信网络中传输数据业务,并不是一个什么新的话题。实际上最早的电信网络就只能传输摩斯电码。 可从那以后,电信网络的主要承载业务就只有一个 --- 语音业务。 由千万个交换连接设备构成的电话网络,成为了全球最庞大的通信系统。直到现在, 这个庞大的系统仍然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电话通讯服务。 但是, 随着近代INTERNET的应用,人们对数据通讯业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对传统的电信网络的改进, 才成为电信网络运营商的新话题。在电信网络中, 最初的数据传输方式是将数据调制成音频信号,使之能在原有的话音网络中传输。 一般来说, 这种方式的带宽不会超过56kbps。 当需要传输的数据量越来越多时,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承载数据业务。 这种方式必须有更高的带宽利用率,实现简单,并且成本低廉。
有很多的途径可以满足上述对数据传输的要求。 当然,不同的方法各有利弊。 比如,一种途径是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纯数据的传输网络。 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基于这个原因, 目前的网络运营商普遍采用的是,通过使用”下一代”的SDH/SONET单元,将数据业务集成到现有的电路交换网络中去。
这种新的网络单元不仅可以承载原有的所有PDH,SDH业务,同时也能传输以太网格式的数据业务。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网络运营者和其用户很容易的组建一个更经济,带宽利用率更高,多业务的网络。
本文将要讨论的是基于这种应用下的测试和方法。
以太网简介
以太网是一个异步的,基于帧结构的通讯协议。 它最初的出发点是利用共享介质为两个以上的数据终端提供一种通讯方式。 以太网的标准由IEEE802。3 (2000)制订。 现有的以太网标准定义了不同的带宽和传输介质类型。 一个以太网物理接口由以下的形式定义:
<数据率 单位: Mbps>。 <介质类型>。<最长的电缆段长度 单位: 100米>
例如,标准中定义的一个10MBPS,电缆段最长距离为500米的基带系统被称为:
10BASE5。 如果介质类型为”T”,则代表介质为非屏蔽双绞线。 不同接口的以太网具有相同的帧结构和媒体控制/访问方式(MAC),如果是共享介质, 则具有相同的冲突检测方法(CSMA/CD)。
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种以太网接口类型:
·10BASE-T: 10Mbps带宽,基带,使用3,4或5类双绞线
·100BASE-TX: 100Mbps带宽,基带,使用5类双绞线
·1000BASE-SX: 1000Mbps带宽,基带,使用850nm多模光纤
·1000BASE-LX: 1000Mbps带宽,基带,使用1300nm多模或单模光纤
各部分的功能描述如下:
·前导码(Preamble+SFD):8字节
前导码由七个”10101010”字节和一个”11010101”字节的SFD(帧开始标识)组成。 接收方根据这几个字节可以判断出一个帧的开始。
·目的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 6 字节
MAC目的地址,通常用十六进指(HEX)表示。目的地址被用于在设备之间判断以太网帧的传递方向和路由。 每一个以太网设备通常被分配一个唯一的MAC地址。而有些特殊的MAC地址被保留,用于表示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全1的地址(FF:FF:FF:F饿F:FF:FF)用于表示广播地址。
·源地址: 6字节
源地址是指发送方的MAC地址。 通常用十六进指(HEX)表示。源地址一般是在生产时, 由生产厂商写入设备里。MAC地址的前三个字节表示厂商代码,后三个字节表示设备序号。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某些设备,例如测试设备, 它的MAC地址是可以随时设置的。